吴冬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创始人之一,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教师促进中心主任;在社会兼任北京市行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治理两大主题,出版专著6本,在《管理世界》、《光明日报》、《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特别是对职业能力、胜任素质、科技人才激励、教师职业生涯等问题的研究有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她是社会公认的领域专家,是学生眼中的“学术大咖”,更是一位博古通今、胸怀宽广的人生智者。
采访前,吴教授刚刚结束她的“华为案例分析”专题授课,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引人入胜:极富感染力的讲演、具有煽动性的词句、亲切友好的互动、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能让观众乘兴而来,载兴而归。“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吴冬梅”三个字就像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让她不仅拥有大批的学生粉丝,在学校教师、学者中也不乏坚定的追随者。
“哦,对对对,采访是吧。哦呦,我也没带化妆品,很随意就来了,不然应该先捯饬捯饬。”吴教授这番话立马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让我们见识到她严谨治学之余率真开朗的一面。
学术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坚持
谈及成为老师的初衷,吴教授坦言这源于她高中时的设想。吴教授自小心思敏锐,到了高中她更是偏爱观察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直言在他们的更替中确实能体会到不小的反差。在“将来最想做什么”的命题作文中,学习文科的吴冬梅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出于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这份理想便深深地在她心中扎下了根。真正让吴冬梅走上教师道路的,是她在江西财经大学本科毕业时副校长的一再挽留、鼓励与劝说。那时吴冬梅才19岁,青春洋溢、风华正茂,天不怕地不怕。她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发言与辩论活动,展现出惊人的表达与写作能力,连副校长都不得不赞叹“你就是个教师天才,你不当谁当!”自此,吴冬梅便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最终确定从事并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尽管高出一本线37分,但因年龄不够(15岁)的原因,吴冬梅未能如愿考取政法类专业,来到江西财经大学学习国民经济计划。四年后,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她选择留校教学,她笑称“教的都是比自己大的学生”。做了两年老师,吴冬梅意识到仅有本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1985年,面对拿着不错的托福成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深造的选项,她最终选择了后者。尽管都是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吴冬梅更乐于研究中观产业经济学领域,她“不喜欢太过宏观的东西”。谈到研究生生活,吴教授说她现在创办的师门读书会便可追溯到那个时期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忙碌又充实。她现在还对80年代的“五角丛书”记忆犹新,将张五常的《卖桔者言》视作珍宝、津津乐道。此外,她还是当时的研究生会学委,组织创办了期刊《研究生时代》。毕业后,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吴冬梅再度被江西财经大学聘回,1992年,28岁的她就已经成为副教授。但是到了90年代,有过北上求学经历的吴冬梅越发感到江西与北京的学术氛围差距,在就要被评为正教授的1997年头一年,她又做出了人生一大选择——放弃安稳,继续坚守学术道路。此时,吴冬梅已完全找到自己喜爱的微观领域,于是师从郑海航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企业管理专业,被它背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所深深吸引。不久,契机出现了,吴冬梅被告知外面有个人力课程没人上,她顶了上去,结果反响热烈。两个月后,郑海航调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副校长,于是吴冬梅刚好弥补了学校人力资源课的空缺。授课经验丰富的她因此一炮打响,先是2001年迎来了她“迟到”的正教授职称,后于2003年获博导资格,2004年成为劳动经济学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与杨河清一道,创建了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她的读书会
说到创办读书会的初衷,吴教授直指现代人浮躁、不安的社会现象,最早是出于对研究生忙于“实习”的反思。“我曾亲自问过一个学生,‘如果老师不逼你,你能不能读书?’他想都没想,就说‘不能’。所以我当时就意识到必须要举办强制性读书交流活动,至少在我门下要这样。”吴教授介绍说“每次我选的书都经过精挑细选,涉及人文通识、学术经典、实践操作、研究方法四大方面。”关于人文类书籍,吴教授借用陈道明的话“没用的东西就是最有用的东西”,指出只有长期积淀才能培养内涵、陶冶情操,这也是她最看重的部分。关于学术经典书籍,她从泰勒说起,一步步推向德鲁克、戴维沃里奇等学术前沿。实践操作方面,吴教授将这类书籍分为某一环节、某个企业、某位企业家三大子类,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管理理论的“实战演练”。研究方法部分,吴教授提到了她特别关注的质化研究,希望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这种研究方法的价值与魅力。
人生还有诗和远方
为使吴教授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我们特地打探了这位资历深厚学者在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发现她确是讲求生活品质、注重内心富饶的饱满的人。“我的爱好可太多了”,吴教授说她喜爱旅行,尤爱独自旅行,直言总对蓬莱三仙山、南京民国一条街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流连忘返,去了又去。说起爱书,吴教授总是哪本都不肯丢,家里的书从书房一直摆到客厅,她还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分享她的书房改造计划,目的无非是储藏更多书籍,并营造舒适惬意的阅读环境。当吴教授谈到她还热衷“吃喝”时,我和同伴不约而同笑出了声。她说她喜爱做菜、煲汤,乐于把尝过的美味佳肴研究透彻,与我们分享了冬阴功汤从原料甄选到悉心制作的整个过程。此外,在“喝”方面,她对浓缩压榨、手磨打制的咖啡颇有讲究,对黑铁壶煮出的普洱茶情有独钟。吴教授还有一大爱好——看大片,她偏爱那些有警示、哲理意味的电影,诸如《雪国列车》、《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与《后天》等。她是李安的粉丝,把李的电影看了个遍,最近对新片《中场战事》颇有思考。与《芈月传》类似题材的历史影视片也是吴教授的“菜”,她总是博览古今,认为那些都是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精华。这样看来,吴教授热衷“写诗”、“填词”的兴趣爱好便也顺理成章、一脉相承了。她颇爱词牌“浪淘沙”,身上确带有李白、苏轼、毛泽东的大气恢弘、率真洒脱。吴教授笑言,相比外表,她更在意思想的纵深和涉猎的广泛,注重内涵与修养的提升,认为外在的东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太过麻烦”。
采访的最后,我们特邀吴教授为年轻人提出几点嘱托与希望。她看来,二十多岁的年纪应当打好基础,尤其该注重人文积淀、外语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前两者是她的经验之谈:得益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直到现在她的外语听说读写都毫无障碍。相比之下,吴教授坦言后者是她的不足与欠缺,她希望年轻人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为将来就业做足准备。第二,她认为当有意锻炼自身管理技能,比如在实习、工作中提出实际问题,得体地与他人沟通,有效进行自我营销,恰当处理冲突矛盾等,这些都是平常便要引起重视、不断培养提升的实际能力。最后,吴教授嘱托大家要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并以人力资源总监难以攀升到总经理的问题为例,告诫我们要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分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中,吴教授与我们简单分享了她的人生经历与体悟,临走时,她亲切和蔼地告别,让我们感受不到丝毫的距离感。从她的话语里,我和同伴都深深感叹吴教授的年轻有为、坦率真诚、襟怀洒落,被她极高的个人魅力、超凡的人格品质所吸引和感染,不由得升起崇高的敬佩之情。
相信吴教授的一席话能够不断激励、鞭策年轻人砥砺前行,创造出、演绎好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让我们祝福吴教授和研究生朋友!
首经贸工商管理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复试成绩... |
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研究工坊 No.88 |
工商管理学院关于在2024级推免生中选拔本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