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文旅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信宏业于3月27日在第十二届智慧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智慧旅游的二次破题》的讲话,对智慧旅游的后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本文将沿着信院长的观点,进一步探讨智慧旅游到智慧文旅的发展路径。
案例分享:从机票分销看航空业的赋能和使能
让我们先来看看航空业在旅客服务领域的信息科技应用发展历程。航空业是一个和文旅业存在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行业,国内航空业在机票销售和旅客服务(辅营)领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被赋能阶段、使能觉醒阶段和战略性主动使能发展阶段。
被动赋能阶段:约2000~2008年左右。这一阶段国内大部分航空公司处在信息科技应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航司面向旅客的信息科技应用基本处在空白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航司并没有面向旅客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内部机构或部门。在这一时期,绝大部分航司的线上机票销售极为依赖以携程、e龙为首的一系列在线旅行社,当然,这个时期各个航司的线下机票销售仍然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在线旅行社OTA的机票代理业务成为了航空公司的信息科技和互联网启蒙。
使能觉醒阶段:约2009~2015。随着航空出行消费者的日趋年轻化以及线下传统旅行社业务的日趋紧缩,在线旅行社(OTA)的机票销售份额越来越高,国内各航空公司开始逐步重视面向旅客的信息科技价值,于是乎我们看到国内各大航司纷纷自建线上机票销售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快速发展,各航司自建的手机端应用开始普及,基于此的航空会员服务日趋深化。航司和各OTA从最初的亲密合作开始走向竞争和合作并存的状态。
战略使能阶段:约2015年迄今。随着4G/5G移动互联和端侧智能应用的全面普及,流量价值已经开始进入服务业的关键基因序列之中,这一阶段各航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产品战略和计划中,借助信息科技发展流量的私有化转化、培育可持续的会员营销体系。各航司开始将目标消费者群体细分,对于消费需求高频次高的消费者,以会员导流策略和手机端会员应用等会员营销体系实现流量私有化;对于其他消费者,则通过代理(线上旅行社OTA或其他机票销售代理)渠道销售,并且这两者之间可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智能服务转化。部分航司的会员积分权益甚至开始逐步打通,在航司之间、甚至金融、电商等其他行业之间实现权益兑换或共享。
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服务商和在线旅行社等网络平台服务商与航司的合作过程中,其合作模式不断演进,从最初的科技赋能航司,到最后的航司从业务战略层面实现科技使能变革,创造了航空业的“技术·经济范式”,有效应对了航空业市场的变化。
1. 不同科技发展层次的文旅企业
回归当前国内文旅业,当前文旅科技创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上已经看到一系列成熟的案例。如首旅集团将“首客共享”纳入集团发展战略,总在线注册用户数量2000万;山西文旅集团将智慧旅游作为支柱性战略业务线,在自2022年上线到2023年中,注册用户超600万。在B站、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上中,这些文旅机构单位和企业开始有意识的制作和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有的文旅企业甚至已经成为百万粉丝的网红up主,活动直播、粉丝互动等各种营销行为日渐娴熟。
但我国文旅业体量较大,各地文旅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信息科技发展水平而言,国内文旅企业大致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阵营:
赋能启蒙类,以大量中小型文旅事业单位、企业、景区为主,其中不乏一些手握稀缺文旅资源的体制内企事业单位,也不乏大量仍在以单一观光作为主要经营手段的文旅企业。这类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理解较浅,不具备科技应用创新设计的能力,也基本不具备与科技提供商和平台服务商的鉴别能力和与之谈判和协商的能力;
赋能自觉类,已经娴熟利用各类互联网和信息科技,正在和已经积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开展业务和服务客户的中级群体,这些群体大部分处在科技赋能阶段,对科技提供商和平台服务商依赖程度较高。初步具备了对服务商和平台商的实力和价值的鉴别能力,在面向中小型技术服务商时具备较强的议价谈判能力;
使能自觉类,其中大部分已经将信息科技作为纳入企业战略发展和核心业务体系。这类群体以文旅集团、大型和龙头企业、文旅商综合体为主,已经和正在建立自有信息服务平台和私域流量平台,在与科技服务商和平台服务商的谈判中一定程度上处于强势地位,但这类企业群体中的一部分,往往缺乏科技创新的统筹思维和顶层设计能力,对科技应用创新和互联网经营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误区。
2.不同类型的科技和信息技术服务商
我们对于文旅科技服务商和平台服务商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阵营:
通用技术服务商,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技术提供商和具备一定资源优势的平台服务商。以具备一定细分技术应用能力和资源的企业为主。其中也不缺乏大型技术服务型企业,甚至在其他产业和行业的通用技术服务中取得过较好的成就。但这类服务商属于跨界而来,其对文旅单位、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理解程度往往不高,在“赋能”合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产品和服务部署与业务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甚至割裂的现象。
垂直领域服务商,具备一定文旅产业需求理解能力,并在文旅领域的科技服务赋能方面有过较好案例和业绩。但由于文旅业以往科技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文旅产业数据和信息化应用分散等原因,加上三年疫情对文旅产业链的影响,这类服务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下滑趋势。
综合资源服务商,具备较强数据资源、平台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积累的平台服务商。这类服务商往往在自身业务领域已经或者正在取得成功地位。他们在面向文旅企业的合作中,具备一定程度的谈判实力,这类企业在选择合作文旅企业时,更注重自身的核心业务价值,对于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文旅应用方向上意愿较强。
案例分享:互联网短视频潮流
实际上,2013年底我国4G正式商用之前,中文互联网的视频服务仍然以土豆网之类的长视频服务为主。伴随智能手机的功能迭代和移动流量成本降低,2015年快手迎来短视频商业场景融合的开端,2017年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57.3亿元,成为短视频爆发元年。2023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的市场规模接近人民币3000亿元,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人,使用率高达94.8%。预计2024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200亿元,预计用户规模将增至11.48亿人。
短视频在萌芽期以身份认同和情感共享为底层逻辑,内容生产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为媒介形式特征,同时以其工具性、社交性、碎片化征服了UGC用户,内容提供者和内容消费者界限模糊,传统媒体入驻短视频增强了现场感、接近性、真实性。进入发展期以后,短视频内容生产端除了原生态的“散户”和官媒,MCN机构和PGC合力为短视频的商业运营提供物质基础。短视频从原来的工具、资讯属性,逐渐下沉到社区运营。
短视频的爆发不仅反过来推动了智能手机普及的进一步下沉,也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2020年脱贫攻坚、2021年乡村振兴、短视频赋能新型商业模式,联通产供销全链路,提升了农产品价值,拉动了农村经济。
不仅如此,短视频还在生活美食、美妆服饰、科普知识、泛知识传播、非遗传播、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会等传统线下完成的产品营销、销售、场景体验,均可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足不出户的线上体验,“短视频种草,直播间拔草”,形成“产品功能价值、服务效用价值、场景体验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范式。(摘自澎湃网《短视频从登场到“称王”的十年变迁》[1])
从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来,短视频行业正是“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典型案例,短视频通过理解用户、深耕需求,结合新一代4G/5G移动通信技术,将传统的视频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转化,还推动了网络内容生产和分发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就业和创业机会、扩大市场规模和用户基础、数据驱动和个性化推荐算法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新质生产力价值的重要体现。
3. 科技创新如何助力文旅新质生产力?
进入到2024年3月,文旅消费市场消费已经呈现多种趋势,主要体现在:
年轻群体和中老年群体消费行为和需求分层分化的分层分化趋势
以客均消费下滑为特征的消费降维降级趋势
网络流量和舆情引导的和个性化趋势。文旅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已经日益迫切。
在旅游互联网+研究院看来,文旅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少需要把握一下几个关键点:
积极加强科技使能意识。尽可能围绕以信息技术、互联网经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应用制定发展战略、业务计划和产品体系,建立自身的科技使能意识和思维体系,主动接纳并重视科技和网络创新。哈尔滨市自2023年秋季开始,就主动开展科技应用建设和推广,推出了“指弹旅游”官方小程序,覆盖常规的导游导览和线上订购服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主题营销活动线上化,到2024年哈尔滨旅游的微信wci指数峰值达到6.5亿,同时还积极联合各类网络平台和网红达人,开展#冬游记、#心动黑龙江话题营销和联动推广,正面、积极、快速的响应和解决各类文旅消费中的问题,引导正向的网络舆情传播,营造“听劝型、讨好型市格”。正如信院长所主张的,主动和勇于提出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主观自觉,建立和加强科技使能意识,才能有效的推动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以真实需求维度出发开展创新尝试。科技创新只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引擎,如同汽车原理,引擎很重要,但转向系统、变速箱和底盘设计和品质更是核心。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要明确需要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容,包括研究和确定符合当地文旅业或企业自身的“技术·经济范式”发展路径,确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从业人员的创新素质提升计划、确定亟需升级和创新的基础设施等。正如信院长所言,不仅仅要研究场景,更要解决文旅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和问题。
转载自微信旅游互联网研究院,旅游互联网+研究院是由国家旅游局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 2015 年联合创建,专注于旅游业与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提升决策效率与行业竞争力。研究院定期发布行业白皮书、举办高峰论坛等,为智慧旅游生态构建提供前瞻性洞察,并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