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业研究与科技政策。在研的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各一项,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一篇被新华社瞭望智库转载,一篇被观察者网转载,均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和其他老师一样,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与其他老师不同,他幽默风趣、亲切健谈,只言片语间就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就是孙喜老师,我们亲切地称其为“喜哥”。
采访地点是在孙喜老师的办公室,一块白板醒目地摆放在办公桌上。孙喜老师自豪地说:“这可能是全院唯一的一块白板,和学生讨论论文逻辑思路的时候会很方便,哈哈!”顿时,整个楼道都充满着他“钢铃般”的笑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正如我们对于山东学子的印象,孙喜老师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孙喜老师本科是在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是个正儿八经的理科男。然而,甫入学,孙喜老师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当时的专业,基于对自身充分的认知和四年里的不懈努力,孙喜老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提到为何会对创新管理感兴趣,孙喜老师说这得益于人生中的几位导师。借着山大与中科院联合培养项目的机会,孙喜老师到中科院做了交换生。住在地下室的10个月他上了700多节课,修了40多个学分。从北京回来后不久,孙喜老师向导师王兴元教授坦白想回科学院读博士,王老师亲自为他选定了创新管理这个研究方向,并全力支持他考回科学院。自此孙喜老师在山大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中式训练,并对创新管理逐渐产生了兴趣。2008年,孙喜老师考上了科学院的博士,导师杜澄研究员非常大度、采取“放养”政策,鼓励学生走出科学院、多听课、听好课、好好听。两年中,顶着每周近300页英文论文的高压,孙喜老师听遍了清华北大所有创新与政策方向的硕博专业课。尤其是2009年暑期的CICALICS博士班和当年秋季的《创新管理与经济发展》(北大),让他逐渐开了窍。也是在此期间,孙喜老师结识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导师——路风教授。正是通过这种“海绵式”自我摸索的学习,他完成了科学院管理学院二十多年历史上唯一的一篇比较案例研究的博士论文,路风教授也因此破例招收其为博士后,而孙喜老师在创新研究行业也开始了他的进阶之路。可以说,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干着创新,但是孙喜老师骨子里仍旧保留着对于历史的崇尚和传承。一方面体现在他对于老国企的维护,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教学方式。孙喜老师长在国营纺织厂大院,9年义务教育也是在厂办子弟学校中度过的。这种血统让他对国企有着天然的同情与亲近,这给他带来很多优质国企的调研机会,而这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国企的理解。一位助研师兄曾对孙喜老师说:“我们那么多人都觉得国企不好,就我一直跟着您、所以觉得国企挺好。”大多数人对于国企的“宿命论”忽略了历史扮演的重要作用,“国企早就已经不是90年代的国企了,我们应该从历史进程出发、辩证地看待国企目前的状态,今天的国企是中国工业研发的主力,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而在聊到教学的时候,孙喜老师指出,“中国主题的研究再特殊,也不可能脱离人类200年工业化的基本规律”,不然就会像郭德纲所说“不认祖宗,再大的腕儿你也不是干这个的”。正是西方学术界对工业化进程中经验教训的那些总结,构成了今天的国际学术主流、也是我们理解中国现象时非常有效的理论起点。这正是他开设“基础理论课”的初衷:只有将主流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才能为中国的企业成长提供一点帮助。孙喜老师希望通过这种“基础理论训练”,能够使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能够基于论文和讨论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工业。也正是这种对于历史的敬畏感,才使他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问题、务实地做着研究工作,也能够更好地传承路风教授 “引导中国年轻人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教育理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创新从来都不是凭空出来的,听了孙喜老师一番话我们受益良多。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孙喜老师虽然忙碌,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位“老学究”,与他“钢铃般”的笑声一致的是他亲切可爱的性格。孙喜老师一直坚信“教书育人”才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平时除了学术研究工作之外他还有每周三门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为了更好地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他每年要花至少几周的时间专门准备课程教案、整理阅读文献,并成为全院唯一一个提前一个学期给学生布置阅读文献的老师。此外,孙喜老师还是为数不多的会带着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的老师之一,孙喜老师认真地说:“只有深入到企业里边你才能知道企业到底是什么样子,才知道你学的那些理论有什么用”,正是这种为建立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理论学习与企业调研实践相结合,使得孙喜老师的教学脱离了一般课程的枯燥乏味,成为寓教于乐的典型代表,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说的:“虽然孙喜老师每周给我们布置很多需要看的英文文献,但是我一点也不讨厌他”,我想这应该就是对于孙喜老师最好的理解与支持。采访中,孙喜老师还提到这学期每周平均要看200多页中英文论文,“我要求学生上课看的、我自己都得看,但是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孙喜老师笑道,“因为每次我重新看论文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我想教学相长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孙喜老师总是把自己放在和我们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也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他的亲切可爱。
虽然孙喜老师整天笑容满面,但他也有身为老师的另一份忧虑,“过去的几年时间,我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同行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这个行业,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再过十几年,中国工业创新案例研究可能就只剩下‘寡人’了……”。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份事业的坚持与热爱,也同样感受到他内心对于我们学生的殷切期许。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谈到孙喜老师的爱好,我们总是会联想到羽毛球场上他矫健的身影。“打羽毛球是一种生活方式,贵在坚持”,孙喜老师调侃道,“但一不小心产生减肥的作用,哈哈!”,孙喜老师认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打羽毛球正是他转移注意力和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而这项“传统”他从考博开始就一直坚持到现在。人生路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爱好,只有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
最后,孙喜老师希望同学们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享受仅有的学习时光。“上一门课少一门,你们正阅读的论文可能就是你们这辈子精读的最后一篇论文”,不要等到将来才觉得遗憾,我们知道他在怀念以前每周读300页英文论文的时光。
文末,想起采访中孙喜老师自嘲地说自己“自私”——总是为自己而活,又想起他的另一句话:“我一直相信我做的是有用的事情,我很享受我现在的状态,我有一位很支持我的夫人,我一直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他的学生,我想说的是我喜欢这样一位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一位真心为学生着想、一位务实地做着研究工作、一位上课吹吹牛虐虐学生、一位很容易满足、一位很爱自己夫人、一位坚守阵地的老师,他只是有着自己的小脾气,有着不忘初心的莫大勇气!
首经贸工商管理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复试成绩... |
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研究工坊 No.88 |
工商管理学院关于在2024级推免生中选拔本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