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首页» 校友» 校友风采» 张志强

张志强

发布时间2016-11-10 05:25:00  

张志强:种下坚定的心锚 守护绿色的希望

  张志强,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发起创立“绿色空间”公司,致力于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事业,带领团队研发,推广餐厨垃圾处理高速发酵技术,成功将餐厨垃圾合成为生化腐植酸——生态农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兼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垃圾分类宣讲团专家,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学术委员,北京市环卫协会常务理事,连续获得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个人贡献奖,获得2014年中关村创业之星称号。

 

寻找心锚,职场求索

  1982年,张志强考入原北京经济学院贸易经济专业,作为经济专业的大学生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讨论的这一过程,开始思考企业转型、价格改革等经济领域的前沿问题。张志强说,“大学四年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教会了我一种思考的方式,也使自己能够从更高层面看待自己的事业,并对国家政策和大环境有更深的认识与把握。”

  毕业后,张志强主动参加了北京市第一届讲师团,到密云支教一年,1990年加入万科集团,后来又服务于光大集团,20多年的职场历练让他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虽然,曾作为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但张志强却认为,“一直找不到自我。”直到2006年,张志强来到一家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被派到公司投资的一个从事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的项目担任负责人。“第一次知道了垃圾的问题这么严重,第一次知道了垃圾还可以这么处理,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张志强说。然而因项目投资大、见效慢,上市公司撤资后终止了这个项目。但张志强决定把这项事业做下去,2010年,他联系了几个合伙人,成立了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造“绿色空间”高速发酵天然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种下心锚,披荆斩棘

  由于目前我国固废处理,特别是垃圾分类及餐厨、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作为环保领域的社会企业,成立的前三年非常艰难,“项目前景虽好,做下去却很艰难,项目开始就是几个合伙人在做,连个车间都没有。”张志强说。

  首先是资金链的问题。环保是一项长期投入的事业,而设备和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2012年,公司销售设备因客户问题未能及时回款,春节前,公司员工的工资发不出,其它项目的成本和租金还要支付,张志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银行也没有能够拿到贷款。就这样,所有的员工三个月没有领一分钱。“没有一个人因此而离职,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大家的坚持付诸东流。”

  其次是技术的问题,也就是设备和菌剂的问题。在技术的研发中,原理性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然而要产业化就难了,公司研发团队为此进行了千百次实验。这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还需要非常专业的设计。张志强说,设备投入使用后,整夜睡不着觉,生怕晚上机器出问题。由于我国的餐厨垃圾成分复杂,垃圾分类不严,进料的容器里面卡过可乐瓶、大骨头,甚至勺碗餐具。有时候客户会在半夜打电话叫技术人员,否则电机就会烧坏,甚至可能会损坏整台设备。除此之外,餐厨垃圾处理是涵盖多学科、多工种的综合技术产业,涉及到机械设计、节能技术、生物工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一一攻克。经过不断完善与创新,2014年,公司研发的设备通过了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到达了国内领先水平。

  还有市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靠政府投入,政府招标买入环保设备进行运营,然而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各环保设备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为了中标拼命压低价格,在他们开拓市场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张志强认为这种模式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不支持可持续性发展。

  三年中开了多少次会,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张志强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然而就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现阶段国家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期,我们必须绿色环保地利用资源。从当下为环保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张志强心中的一份责任,也是他创业的初心,“一个人的初心怎么能够说变就变呢?不能变的!”说到这里,他的眼睛变得明亮而有神。

 

守护心锚,播种希望

  2013年底,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尝试从资本市场解决资金链的问题,2015年8月4日,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开始了新一轮融资,在大市低迷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计划的定增。

  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改进,他们研发出了“吃垃圾吐肥料”的高速发酵天然有机垃圾处理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将餐厨垃圾自动投料,然后经过8-24小时的高速发酵,最终形成干燥的,几乎没有味道的淡黄色粉末状物质。这是一种富含生化腐殖酸的生物有机肥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为了解决环保领域政府投入过高以及环保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问题,张志强的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充分运用政府的政策与金融租赁的手段,利用社会资本来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将环保与绿色农业进行对接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新商业模式中,公司将与各地机构或企业合作,并将经营的大部分利益让给合作方,公司利用剩余的20%-30%利润维持新技术和设备研发。

  “我们想用5-6年的时间把模式做熟了,用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迅速推广,解决垃圾的问题。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它将是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念。我觉得为别人付出,人生才会更丰富。”

 

不负初心,传道解惑

  为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环保、重视环保,张志强加入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宣讲团,每年向公众进行环保的讲座十余次。2015年10月19日,应首经贸校友大讲堂和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的联合邀请,张志强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场题为《我和垃圾的故事》的报告。张志强从垃圾围城与环境危机、垃圾从何来到何处去以及垃圾围城路在何方这三方面展开了详细讲述,他建议通过垃圾分类促使垃圾减量和废物资源化等手段来化解垃圾问题。

  “做企业需要修炼,沉不下来不行,走不远的。就像是长距离徒步和马拉松跑步,能够坚持到最后往往不是靠体力,而是一种信念。”张志强说,他每周会挤出几天徒步10公里或者跑步5公里,2014年他参加“磨房深圳百公里徒步活动”,用23个小时走了84公里,他的下一个目标是24个小时走完100公里。

  张志强在采访时与在校的学弟学妹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利用好大学四年时间,把该学的都学到,多参加公益活动,多接触社会,不要浮躁。至于将来会做什么事业或行业是未知的,但学习很重要。”关于创业,他说,“不要着急,慢慢积累,先参加公益,培养公益心。希望大家在考虑未来创业领域的时候,可以更贴近社会问题,因为这里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后记

  采访结束后,一次跟张志强聊天,他说:“我们马上要启动一个新的项目,是为解决乡村固废污染而设计的。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做企业必须在商业模式和技术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否则不进则退,不思进取、故步自封就要被淘汰。生活、事业都是修行。我们回想起来,每前进一步,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障碍,这其实和修行一样,九九八十一难,一个也不能回避,挺一挺就真的过去了。2015年年底,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在大市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完成了计划的定增。这也许就是坚持的力量吧。”

  坚持的力量,背后是胆识与智慧,更是初心与信念。张志强相信,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和坚持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有一天一定会和他的公司名字一样成为一个“绿色空间”,阳光明媚、满目葱茏……

(原载于校报第4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