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

【校友风采】2004级MBA校友王瑞军:循心而行,创拓无界

校友简介:

1.png

王瑞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级MBA校友,郑州思迈尔松佰实业公司总经理,首经贸河南校友会常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从国企文员到连锁企业管理者,从医疗健康到睡眠新赛道,他始终走在不断突破与学习的道路上。

求学之路:从实践困惑到理论求索

王瑞军学长讲,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办公室文员。每周写黑板报、做简单统计的日子虽然清闲,却让他深感“浪费时间”。出于对更自由、更具挑战性工作的向往,也带着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下海经商”的梦想,他在1995年毅然辞职,踏上创业之路。

从一家小门店起步,他逐渐将业务拓展至几个城市,开设多家连锁店。公司快速扩张,销售业绩猛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只是开了三家店,就管理得如此困难,而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却能开遍全球——一定是我的能力出了问题。”他意识到,过去依靠经验和个人直觉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支撑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求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第一次听说了MBA这个专门培养职业经理人和管理者的专业方向。经过多方考察后,选择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届特色SMBA就读。“这样不浪费时间,我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备考。”就这样,已在商海打拼近十年的他,带着实际问题重回课堂。

回首在红庙校区度过的两年时光,许多细节至今仍历历在目。尽管最初住宿条件简陋,二十多人共用卫生间的集体生活却让他重温了学生时代的纯粹。后来搬进配备独立卫浴和宽带的MBA公寓,在案例讨论室中与同学激荡思维,都成为他记忆中宝贵的片段。“学校投入了很多硬件,也很重视MBA教育,我们是幸运的一届。”

师恩难忘:两门课与两种思维方式的蜕变

在首经贸的学习经历中,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至深。

教授战略学的刘英骥老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每次三个小时的课程,他总会拿出一个小时与学生们讨论当下最热点的社会事件。“他会把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拿到课堂里,从各个维度进行分析,也鼓励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战略课变得生动有趣,“像听相声一样意犹未尽”。

另一位让他铭记至今的是教授《财务管理学》的戚聿东老师。戚老师将专业的财务问题讲得通俗易懂,金句频出——“现金为王”“看懂财务报表就像看人的体检表”。他告诫学生,作为管理者必须懂财务,要能看透数字背后的企业问题和逻辑关系。这些理念深深烙印在王瑞军的脑海中,至今仍指导着他的商业决策。

除了具体的知识,MBA的学习更重塑了他的思维方式。备考时大量接触的逻辑学训练,让他从过去“比较感性、考虑问题较线性、做决策随性”的思维模式,逐渐转变为“更加全面、系统、缜密”的思考方式。“我不再对人非黑即白、对事非对即错,而是学会多维度看待问题。”这种思维层面的提升,在他看来是首经贸带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

2.png

一次论坛与一次转型:偶然中的必然

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同样为他带来了深远影响。在读期间,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全国CBD发展论坛”。正是在那次论坛上,他第一次了解到郑州CBD的规划远景——“水域靓城”的蓝图让他这个河南人对自己家乡的省会产生了新的好奇。

论坛结束后,他专程前往郑州考察,并在初具雏形的郑东新区购置了一套房产。“当时一平米两千多块,后来涨到了两三万。”这次“意外收获”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更让他与郑州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他选择将事业重心转移到郑州,在这里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如今回首,他觉得人生中很多选择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年轻时偶然参加的一次活动、做出的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你后面十年、二十年的人生轨迹。”而母校提供的平台和视野,正是这种“偶然”能够发生的重要前提。

3.png

创业二十年:从口腔医疗到睡眠新赛道

王瑞军学长目前从事的是口腔医疗行业,涵盖医疗技术培训、供应链管理等板块。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他坦言自己赶上了行业发展的红利期。“国人过去对牙齿护理不太在意,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教育,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和美观。”

然而,随着疫情的影响和政策监管的加强,行业也开始进入转型期。“以前大胆做就能赚钱,现在必须降本增效、精益化管理。”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他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

基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已经开始尝试布局新的赛道——睡眠健康领域。“现在国人有5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但从医院到国家都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这既是一个社会痛点,也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展前期探索和布局。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他最难忘的挫折是曾经信任的高管带着员工离开公司,成为竞争对手。“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管理不能只靠感觉和信任,必须有制度化的约束。”此外,他也见到太多企业家在顺境中盲目扩张、过度杠杆化,最终为激进策略买单的例子。“这些教训让我明白,做企业不能太激进,要在顺境中未雨绸缪,认清自己和企业的能力边界。”

unpub_b2425e06a6e741d88c207c7ab5d43d52.png

校友工作:连接、赋能与回归

作为首经贸河南校友会的负责人,王瑞军学长在校友工作上投入了大量心力。他组织过诗歌朗诵、健步行、文化沙龙等各种活动,最让他感动的是七十多岁的老校友主动参与活动并为大家拍照的热情。“校友会是一个天然的学习型组织,能将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校友连接在一起。”

在他看来,校友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满足不同校友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刚毕业的校友希望获得就业指导和职场经验,中层管理者期待业务链接和信息共享,退休校友则更关注精神家园和兴趣展示。“母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地方校友会、行业校友会、兴趣校友会,形成交叉网络,满足不同诉求。”

他希望未来校友会能成为母校与校友之间更加畅通的桥梁:一方面组织更多校友返校了解学校发展,另一方面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校友企业的实践经验反馈到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校友其实就是学校的产品,他们在社会中的实践和经验,对学校的教学改进很有价值。”

5.png

寄语学子:静能生慧,谋定而后动

回顾自己的求学与创业历程,王瑞军学长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强调有工作经验后再读MBA的重要性:“直接从本科读MBA效果可能不好,因为没有管理实践和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和经验去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这种循环更有效果。”

他特别重视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训练。“现在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复合型思维,要关注世界大事,有全局观;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有前瞻性;还要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用人智慧。”

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他推崇“静能生慧”的理念。“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更需要安静下来。只有在静中,才能生出智慧,做出正确判断。”工作之余,他喜欢与三五好友自驾出游,在山脚下的民宿中喝茶聊天,暂时抛开工作,放松身心。

最后,他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总结自己的创业哲学:“生意好的时候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低谷的时候先把自己做好,把企业做稳,活下来再谋发展。”

从国企文员到健康产业的探索者,从三家门店的经营者到跨领域发展的企业家,王瑞军学长的二十年创业路,印证了持续学习与不断反思的价值。而首经贸的求学经历,正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和加油站。

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