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

董力为

  2014年7月15日上午九点半,首都经贸大学“工商校友fighting”校友采访小组在首都经贸大学敏行楼进行了校友采访。采访嘉宾是首都经贸大学1979级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董力为老师。采访成员有20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王雪晴,2013级工商管理一班江浩、韩晓溶、白凌子、郭帅。采访工作在董力为老师办公室进行。

  首先我们代表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董力为校友送上母校最真挚的祝福和问候,并送上母校精心为校友准备的礼物:来自母校的一封问候信——“多年不见,你还好吗?”、工商管理学院画册、工商管理学院院衫、工商管理学院院训书签。接下来我们与董力为校友进行采访。

  董力为老师,男,中共党员,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曾任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国际学院院长。

  董力为老师于1979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高考生。在谈及当时准备高考的情形时,董老师提到,当时高考录取比例是29比1,竞争较为激烈。参加高考之前,董老师曾在北京琉璃河窗纱厂工作。之所以放弃工厂工作,去考取大学,一方面因为当时工厂落后,想通过读大学来改变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改变命运。令董老师记忆尤深的是大学入学报到那天,学校大门处悬挂的横幅上赫然写着“欢迎你,未来的厂长经理们!”而这也足以证明首都经贸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源于工厂条件较差,生活较为艰苦,而读大学后多为走读,可以经常回家,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说到现在学生比较头疼的学校及专业的选择问题,董老师说,自己是初中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工厂工作,在工厂工作八年后选择参加高考,一方面缺少复习资料;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相较于数理化的知识,对于文史哲方面的积累相对较好;再加上当时北京并没有太多学校可以选择,而北京经济学院离家较近,所以选择考取北京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

  说到当时的大学生活,相对于现在,董老师说,那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强一些,很少有逃课的事情发生;由于当时学生大多数有工厂工作经验,所以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在平常学习中,由于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室,所以学习氛围很浓,班内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而谈到业余生活,董老师讲那时像电脑、手机一类的高新产品还没有出现或者普及,所以体育运动几乎是全体学生的一项活动,而且那时学生更热衷于做一些需要思考的活动,比如桥牌等等。接着董老师提到在当时的班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班委不得连任。由于班内人数较少,所以这一规定使得每位同学都得到一个做班级干部的机会,这对锻炼同学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有很大帮助。在谈到社团活动时董老师告诫我们,大学期间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但不能本末倒置。在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要互相学习,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拓宽视野,达到一种学习的融合。

  董老师1983年7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当时一个工作热潮就是下海经商,政府也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有五年以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下海,当谈及当初为何选择留校任教这个在当时相对清贫的工作时,董老师说,一方面下海有一定的风险,未来具有未知性和风险性;另一方面在董老师看来,走上讲台,将知识传授给一代代年轻人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幸福与成就。而在当时,选择留校任教就要做好走向贫困行业的心理准备。董老师的这一经历让我们深思,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当你还在校园里时你会怀揣自己的梦想,畅想未来,而当你走上工作岗位,挣钱就成了你的梦想。每一个年代都会有追求金钱与权利而放弃最初梦想的的人,每一个年代也都会有追随内心的渴望、不畏清贫与艰苦的榜样。放弃梦想或许会更快地拥有物质上的丰裕与生活的安稳,但那种从事自己钟爱的工作而收获的喜悦却再也与自己无缘。

  工作之后,董老师于1987年4月去日本流通经济大学进修经营学及证券学一年,同年考取日本二级会计(簿记)证。1988年4月回国后,1988年12月1日被北京经济学院评为讲师,主要研究企业财务决策以及股份制和证券市场问题。1993年4月再度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攻读国际会计专业硕士课程,1995年3月取得硕士学位回国,1996年10月18日被首都经贸大学评为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从事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的教学及研究。1999年4月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攻读会计学博士课程,主攻方向为企业并购会计,2002年3月获得经济学(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12月2日被首都经贸大学评为聘为教授。之后,董老师还多次出访交流,赴香港特区、新加坡、台湾地区、德国、俄罗斯等地进行教育学术交流。针对董老师的这一经历,我们很好奇为何董老师会一直选择去日本留学,考取证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原来当时学校有相关规定,根据高考时的英语成绩确定学生要学的语言。而董老师的成绩恰恰对应日语,当时学校与日本流通经济大学也有合作项目,所以董老师三次去日本学习深造。

  在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因为没有与企业管理相对应的专业,董老师选择了会计专业,当时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在日本具有极高的声誉与影响力。最初学习财务管理,只学了半年,董老师就在考试中取得99分的傲人成绩。谈及几次出国深造给董老师带来的较深的感触,就是日本老师的敬业精神极强,每位老师有一个研究室,工作量极大,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很长。而现在,出国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重要出路之一,说到当时出国的价值,董老师提到以下几点:1、学校很安静、环境单一,没有过多的外界干扰。学生可以潜下心来去学习知识、做研究;2、周围人的学习、做事态度严谨,产生一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3、日本学校的图书馆资料易得,这种资料获得的高效率和资料的广泛性使得研究成果可以很快成型。即使在今天,董老师依然提倡我们要走出国门,通过国外的学习,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外语,而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通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等等。

  从1983年留校到现在,董老师主持完成多项课题,如2003年至2004年主持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课题“企业并购会计研究”;2009年至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银行资产风险与产品效益的平衡研究”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译文30多篇,如《论企业体力、体质与气质的提高》、《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处理的比较》、《论高额收购下的资产泡沫》等;同时董老师还出版了多本著作,如《崛起的证券市场》、《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金融震荡环境下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手段研究》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学术成果,董老师说自己很喜欢会计,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企业管理专业相对于会计,知识范围广但不深入。董老师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企业并购会计,董老师说,会计,并不是简单地利用借贷记账法记录一笔笔账目,它涉及更多有关战略性的问题。董老师举例给我们说,“并购”一词在日本被称为“结合”,这种说法很形象,同时体现一种速度经营。并购并不一定体现为“大鱼吃小鱼”,而是两家公司的结合,以谋求结合后的公司的更大发展。又如,丰田汽车在日本和美国都有经营,在哪个地方继续投资或者在两地以何种比例投资都属于会计上的战略问题,这需要依据不同地方的成长性而定。

  我们都很钦佩也更加羡慕董老师能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在此,董老师告诫我们,从长远来看,坚持自己的梦想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帮助你在工作中激发更大的潜能。而在工作之外,同学们也一定要有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特长或者兴趣爱好。如果说我们需要依靠工作去生存,那么工作之外的这一特长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而且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特长或许就会在某天帮助你更好地工作。

  面对这么多的科研成果,我们不禁想请教董老师进行学术研究,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应该从何做起。董老师说,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动型学习,大家可以通过自行阅读各类专业书籍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专业视角,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另一种就是被动型学习,大学生可以参加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用到哪种知识就去查阅书籍,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阅读量,收获更多的知识。而且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者查阅资料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最后,董老师说,在大学的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你会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有共同话题的朋友。一方面在工作上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例如董老师可以邀请自己在企业或者银行的朋友到学校来举办讲座;另一方面,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的生活会丰富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四年大学同窗,珍惜在年轻的时光里积累下的最深的朋友情谊。

  在我们精心准备的信纸上,董老师对母校写上这样的话:传承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办学特色。董老师说,学校更应该从现代职场所需要的员工素质入手,以此作为培养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发展,也能为工作单位带来更多的益处,实现学校、学生和工作单位的三者共赢。

  现世安稳里愿我们共享岁月静好,青春涌动中让我们携手为梦高歌。祝福亲爱的校友,祝福最珍爱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