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工商管理学院2015校友寻访活动陈超校友采访记录
【人物简介】
陈超,男,1958年12月生于北京。1979年考入北京市经济学院(我校前身)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教龄长达数十载,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陈超老师长期从事于研究企业管理及战略管理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曾编写并出版了《企业战略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教材及管理工具书,发布了十余篇论文及研究报告。陈超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举例充分恰当,对待学生严格要求,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比较积极热烈。他的学生如此评价陈超老师:上陈老师的课,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留学日本的经历让陈老师有了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气质,但老师又不失北京人的随和,言语之间让你感到舒服,同时也油然的从心底产生敬佩。
【正文】
2015年7月20日,一个天气多云却备感凉爽舒服的周二,我们带着些许的紧张与期待踏上了“传递母校问候,探寻校友足迹—首经贸优秀校友寻访”之路。这次要采访的对象是任职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的副教授陈超老师。一路上,我们的心情有些忐忑,79届的学长,对于我们来说是比父母的年纪还要大出一些,心里难免担心沟通会不会有压力。所以在采访前,我们做足了功课:了解陈超老师的同时,还准别了诸多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问题和话题,希望能够缓解交流过程中的尴尬,然而陈超老师却分外的平易近人,无论是电话预约还是见面访谈,陈老师都是热情积极的配合,在访谈过程中,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自身魅力令我们放松,使得访谈进行的十分顺利。
采访一开始,老师从当初他毕业留校任教时开始谈起,介绍了当时学校的状况,感慨道学校数十年的变迁发展。“当年哪有现在这么多的高科技设施,社会真是进步了啊,你们可要学会珍惜。”他谈及到当时的就业情况,告诉我们那时的情况和现在十分的不同,在那个年代,刚刚恢复高考,全国没有多少大学生,等到大学四年毕业,各个部门都会抢着要人,不像现在是成群的大学生抢一个企业。陈老师介绍到,在当年的环境下,政府部门优先来挑选毕业生,随后是事业单位、企业等,本来他当年也有去别的企业工作的机会,机缘巧合留校任教。当我们问及这么多的就业机会中为何会选择留校,陈老师笑笑说:“我对母校有感情呀”。虽然陈老师没有说太多,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母校浓浓的爱。在他在校教书的30多年里,除了去日本深造学习几年,剩下的时间和心血全部贡献给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座承载了他的青春和记忆的学校。而这也是为什么陈超老师虽然身体抱恙,但仍坚持要回到学校教书育人的原因吧。
访谈过程中,陈超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学生活,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状况,陈老师笑笑说在当年的考试中,如果得分在80左右都算是学习很次的了。当年的学风是要胜于现在的,大家进入学校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学习。在当年,刚刚恢复高考不久,班上甚至还有二三十岁的老学生,然而,无论年龄几何,都会潜心学习。挂科、逃课在当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对比了现在的学习状况,不禁有些汗颜,陈超老师还宽慰我们道,“年代不一样没有可比性,现在你们的综合素质是要比我们强的,不过不论在什么时候,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要放松!”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留给陈超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回忆道,在当年的,不管是学习还是课余的活动中,他所在的工经系在各方面都会努力争取第一,如篮球、排球、甚至拉拉队等亦是深入到诸多学子心中的软文化。谈至此,陈老师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当年的比赛。“那时候啊,甭管篮球、排球,什么我们都是第一!女生呢,就是拉拉队,那嗓门也是全校数一数二的了!大家一听说话声音都知道这就是工经系!”“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工经系!说出来倍儿自豪!”话里话外,是陈老师想到当年情形藏不住的兴奋。我们也感同身受。虽然我们所处的年代不一样,但这种勇争第一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下来,跨越了几十年,如今的工商管理学院,也依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在团体操、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中不断凯旋。
在我们问及陈超老师对如今在校的首经贸学子有何指导和建议时,老师劝我们惜取少年时,大学四年的时光如水般流过,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抓住机遇。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考试分数,而是要清楚课程中有哪些知识点是核心和重要知识点。大学四年,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绝好机会,在这四年间尝试锻炼自己各种各样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需要不断积累和培养的能力,这也是未来会伴随人一生的能力。陈超老师建议广大学子:第一找到自己兴趣专注的目标领域并拓展其知识面,第二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三抓住每一个机会和机遇。
听完陈老师的话,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而不应该是目的性的、功利的。无论是上大学、读研还是出国留学都应该是为求学,不应只为了拿一个学位、找一个工作。现在很多学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中国民国时期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以学为主,顺便拿个学位。所以当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时,老师也应该去正确的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具有领军意识和责任感。但是如今这一代,是迷茫的一代人。这些都是需要老师的力量来慢慢引导,在学校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够深入的看待问题并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一种思维能力,令自己得到迅速的成长,在当今网络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非常的时代走在社会的前端,担起社会的责任。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大学校园也同样不能免俗,很多学生听课复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有最后几周突击对付考试的情况。许多证书的考取也都是为了以后的工作,而真正把学习当作日常生活一部分、把学习知识当作兴趣的人却少之又少。而学习恰恰应该是潜心完成、不掺功利的,在人生前进的路上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始终如一的执行。
在访谈接近尾声时,陈老师提笔写下了对母校的寄语“正直、善良、理智,愿人人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亮的心出自样板戏《红灯记》,也是陈老师在大学联欢会时所表演的节目。老师笑称:“希望大家看到这句话能想起我,能想到这是陈超。”这是陈超老师对校园生活的深情感怀,更是对如今在校学子的殷殷祝愿!对于母校,他希望可以成为一流的经济类大学,达到专业水平领先,拥有高水平的教授,尽可能给学生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成为社会认可的学生,这便是检验好学生的标准。
与陈超校友的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一次与前辈的闲聊。陈超老师幽默而深刻的语言,睿智而开明的观点,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从心底里敬佩这位校友,也开始对自己人生有着新的思考。
这次的寻访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与老校友的对话,我们看到了老校友对母校深厚的感情,我们也愿作为信鸽为校友们带去母校的声声捷报。同时,老校友对我们的指导和传授经验,也让我们不再迷茫,并下定决心,好好计划未来,不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只要我们珍惜大学时光,培养扎实的综合能力,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而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也非常有意义,在迎接60年校庆的同时能让我们和已经毕业多年的校友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使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大学的轨迹,乃至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毕竟在首经贸这个优秀人才的摇篮,每一位杰出的毕业生学长学姐就像引我们前行的灯塔,用自己的光辉给予我们前行的动力,用自己的事迹为我们播撒前行的种子,用他们自己实地奋斗的点点滴滴给我们上了一节最生动的人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