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隆重召开,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主办,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团队承办。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郑海航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教授致开幕词,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情况,着重阐述了我校举办此次高层论坛的背景和意义。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商学院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的12名主管领导和著名学者进行了专题演讲。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高度概括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国企改革的成效。他总结到,1985~1997年期间是国企改革起步阶段,当时的产权机构和员工地位等没有改变;1998~2003年期间是国企改革攻坚阶段,随着两大银行的商业化,国家卡断了向国企资金输血的来源,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使国有经济退出中小企业,转而集中于优质大企业。但是由于改革不同步,配套措施跟不上,使得出资人不在场,企业无经营主体;2003以后是配套改革时期,国资委的贡献是明确了政策,并使经营主体到位。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他指出,未来国企改革的趋势是加强国企的经营稳定性和科学化,进行国企体制创新和着重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主任委员陈佳贵研究员重点围绕现代国企制度构建问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是公司制度,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他还强调,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应并存,其中的社会目标更重要;要从人事、财务和经营目标等方面对国企进行特征分析;要减少国企数量,对国家独资经营公司和控股经营公司的产品特征、制度特征和技术特征也有必要进行特征分析。上述工作目前正在实施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在演讲中指出,国企改革虽然不再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很重。要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以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带头降低能耗和挖掘潜力、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向发展等方面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国企改革近30年的经验、教训、问题和争论应该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围绕国企改革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进行了阐述,认为国企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攻关的使命是解决政企不分、国企的双重人格等问题。攻关的难点在于政府既是改革主体,又是改革对象,出现“自己改自己”的局面。为此,从改革战略上要把推进政府改革和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在改革策略上,在国有企业改革难以推进的背景下,着眼于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企业“少而精”目标。现阶段,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比国企改革本身更重要。国家保留对公共事业和军工、造币等特殊产业的独资权和对垄断产业、战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少部分产业的控股权,对于占国民经济主体的竞争性产业,国有资本原则上要退出。对现阶段国有资本不能绝对退出的竞争性产业中,国有企业应实行优先股改造,国家保利交权。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邓荣霖指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司产权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基本思路和保证;对国有股东与公司法人的准确界定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国有资产法是法律保证。他认为,目前国企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股权多样化程度不够、国有控股太多和股权结构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明确国有股东的角色和地位,政资分开,并建议通过大量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来改造国企。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从创新与和谐社会的视角,提出中国的国有企业应高瞻远瞩,以全球对全球的视野、勇于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寻求改革和发展。中国企业如果不超越中国式管理和自主研发、自创品牌的思维局限,不去学习以全球对抗全球、整合全球资源的新的“皇马”的组织概念,仅仅局限于“中国足球队”的组织概念,就有可能沦为“现代奴隶”,中国经济就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以市场换技术”的代价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并招致世界主流市场针对中国的禁入。因此,我们应该发挥中国文化的融合能力和优势,以全球的视野寻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金碚研究员针对国企改革中的四个矛盾,即国企到底是干什么的;老总不知自己是干什么的;国家对国企的要求不清楚;和国企如何管理国企从理论上不清楚等进行了演讲。中国国企改革在技术、制度层面取得了成效,但是思路和定位仍不清晰。事实上,国企在任何国家都是特殊企业,有特殊的管理规则和法律。而我们的幻想是用一个公司法管理所有公司,这是不现实的。把国企规则放到公司法去管理民营企业、参股企业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今后国企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步入构建国企规则的轨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研究员强调应从国企改革的历史中找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产权”和“身份”的改变,“产权”的改变是理论推动的结果,而“身份”的改变是实践推动的结果。他对未来国企改革的判断是:继续降低国有股比重;重点改革“老、大、难、垄”国有企业;双重置换模式已牢固确定,大中型国企要走混合所有制道路,国家持股应递减。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围绕国企的目标是全民福利极大化还是现金收入最大化进行了深入讨论。他指出,除非特殊情况,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应该降低,应该以完善税收的方式替代目前的国企。他认为,国企的目标应该是对资源控制方式和效率的最大化,国企应该淡化盈利性目标,提升公益性目标。关于技术创新,应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它们的进入会有“模仿”发生,但是更重要的是会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进而促进创新,所以国家应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把眼光放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黄群慧研究员认为“垄断性产业改革问题已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从国企改革走过的道路来看,国企改革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问题在于实现的途径。2003年以来,国企经营绩效越来越好,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国企垄断的8大行业创造了80%的新增利润,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大幅提高,寻租、耗散资金越来越大,以往发生在国企的腐败现象已向集体化寻租的趋势扩大,其代价是损害了上下游成员的利益,这些是垄断导致的。因此,效益已经不是制约国企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打破垄断,国企改革要与国企战略性重组一起做,要建立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并采取量化的精细式改革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从模糊论的角度阐述了对国企改革目标的重新理解,认为我国正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机,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力度要坚持。目前对国企改革问题来自学者和官员的讨论多,但实实在在的推动更重要。企业离不开市场和国际大环境,国企改革和垄断行业的改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既然方向已经确定,加强执行能力就是重中之重,在国家政府层面应该建立健全切实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杂志总社社长吴冬梅教授围绕全方位构建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分别从法律、管理和财务的三个视角,阐述了在构建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进程中着眼于规范治理、科学治理和安全治理的新思路和必要性。
郑海航教授用六个字“高层、高见、高兴”对此次高层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高层论坛,各位专家的理念和高见对新阶段国企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起到了积极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与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中国国企改革作了积极的探索。郑海航教授强调指出,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国企改革的方向,他所领导的学术创新团队将一如既往地深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为不断地推动国企改革与发展、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和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而努力。
(工商管理学院张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