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发展 - 团学活动

团学活动

创新――发挥旅游教育先导作用的基础

创新――发挥旅游教育先导作用的基础
――北京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侧记
 

2005年10月20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北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北京温特莱中心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是北京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院系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首次聚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工商管理学院的领导不仅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吸引了首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他们鼎立支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郑海航教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党总支书记李民,副院长玉红玲、宋克勤教授、张映红副教授,长城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静副教授、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李平生教授、科研处温胜美副处长、出版社陈文冰副总编、经济学院贾金思教授、企业管理系副主任李大伟副教授、于启武教授,营销管理系主任赵越副教授、张学平副教授及工商管理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分别由戚聿东院长、宋克勤副院长、张映红副院长主持。


    郑海航副校长首先致欢迎词,并向来宾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郑海航教授说,工商管理学院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具有良好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学院,学校领导一直十分重视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工商管理学院最近正在申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成熟,一旦获批,就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明年就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将是个极大的利好。接着,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向来宾们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2005年3月组建的工商管理学院现由企业管理系、市场营销系、运营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和旅游管理系等五个系构成,目前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MBA、本科教育等完善的办学体系。戚聿东坦言,这次
北京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是首都旅游学界、业界广泛交流的一次聚会,对首都经贸大学旅游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会在进入主题发言后,旅游管理系主任蔡红副教授首先介绍了首都经贸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思路,即依托发展成熟、学科齐全的工商管理专业,全面整合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研究基地的平台,将旅游管理专业明确定位为商务旅游(含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旅游营销管理方向。学生的培养目标确立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在旅游、会展、咨询等行业从事策划、咨询、运营、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服务于首都经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提出了旅游教育应遵循ASK模型(又称成功能力模型),该理论认为:态度(Attitude)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但靠后天是可以培养的,技能(Skill)是与人的实践密切相关的素质,唯有知识(Knowledge)的进入壁垒最低。如果
按照ASK模型对管理者的特征进行排序,这三者的重要程度依次是态度-技能-知识。因为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缺乏相关知识并不可怕,最危险的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态度而丧失学习的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旅游业界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良好专业意识和专业态度的养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李平生教授进一步向来宾介绍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商务旅游的目的和基础,他指出,我国会展人才可以分为三类:核心性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能够开展会展项目策划、运营和营销的核心性人才。国外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是“三多一实”,即多元化教育主体、多层次教育体系、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实用化的课程设置,根据北京市对于会展人才的需求,首都经贸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将重点放在中高级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利用学校资源发展会展策划与经营管理方向的MBA教育。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主办方还专门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魏小安做了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魏小安教授指出,截至2003年底,全国设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494所,在校学生近20万人,教师9000多人,规模基本适应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能否为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仍需要各旅游院系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努力和不懈探求。旅游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其专业设置的实效性问题、专业细化问题,以及培养方向和对旅游管理新领域及时发掘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院校的重视。旅游学科建设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旅游相关专业,改变当前学科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状,充分发挥旅游教育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尽快将我国旅游业研究向休闲产业研究延伸。

魏小安教授还对于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旅游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服务于旅游产业层面,而应该通过创新实现教育的先导作用,其学术地位的获得关键在于能否拉动产业的发展。当前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着教师与行业实践距离拉大,教材重复性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的弊端,使毕业生无法适应实际市场的需求,人才供需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这种现状,各院校应注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建设方面,应鼓励教师在积极做研究的同时,使他们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到相关旅游企业中挂职或任职,掌握旅游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带回到教学实践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在教材建设方面,要跳出反复组织已有材料、科研成果的惰性状态,注重编制与旅游新领域发展有关的原创教材,提高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要增加其专业学习的时间,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并找准自己在行业中的准确位置。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思路,并注重专业教育中的养成训练。旅游教育工作者要以“肯于做小事”的心态,从各个教育细节中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等兄弟院校的旅游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等,以及北京人民政府外事办、世纪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泰达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国旅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也相继发言。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谷慧敏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蔡君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冯俊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石美玉副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在制定教学计划前,不仅要考虑到其科学性,还要重视其实效性与可实施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借助外部能量,通过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拉近旅游行业运行与前期教育的距离,保持产业与教学的密切联系,全面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发展。在安排在校生实习中,应看到其可行性和最终效果,不断根据所设专业调整实习安排,结合旅游行业特征,使学生不仅能接触到旅游行业,更能有效地了解乃至熟悉旅游行业。旅游管理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不能将视角局限于理论研究,更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将当前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状,逐步改变为产业发展的先导,从而为中国的休闲产业的提升做好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刘大可博士以会展旅游为例,说明在旅游管理相关学科的设立方面,不同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并为首都经贸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打两张牌――工商管理基础牌和MBA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与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付华教授认为,应弘扬大学精神,不断完善旅游教育体系,对旅游人才应加强文化底蕴的培养。大学生的培养面临市场化还是学术化的选择问题,更多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协调理论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各个高校可以尝试资源共享、互通师资。中央民族大学的李燕琴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超博士在发言中表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仍过多保留在“教书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系统思维性差,对行业的熟悉度低,不能应付工作中复杂的关系,同时相应的语言、管理、统筹能力不足。

北京人民政府外事办的李文亮博士以会展行业为例,指出了众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乃至旅游行业从业者存在的问题,即目前多数会展销售人员无法与客户对话,不能满足客户不同方面较为复杂的需求。旅游行业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日渐明显,尽管数量有一定保证,但质量远不如人意,大量旅游人才资源流失,大批潜在人才资源枯竭,人才资源培育机制极不完善,全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学历偏低。因此,旅游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了解行业需求和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科学研究工具和方法论方面的学习,并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对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提升,培育会展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培训处余昌国处长对于“为什么高职的学生受欢迎,本科的学生受到冷落?”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十余所开设旅游管理的高校专业趋同性严重,很多院校反而不如旅游职业学校定位清晰,也不如职业学校的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活动丰富,并且注重技能培养。他建议北京的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今后能够多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加强彼此的交流,推进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世纪证券投资公司北京业务总部总监助理齐平舒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大学就读的经验、以及曾经在国家旅游局工作的体会和旅游投资方面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四点建议:即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材施教;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变革学校管理制度等。泰达旅游集团副总裁高天明指出,“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解决供需矛盾方法是提高旅游院校的质量。”国旅总社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鞠文风经理根据他多年在高校、国家旅游局、旅游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总结概括出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几个特点:做事计划性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工作认真细致、敢于承担责任。但缺点是个性强、胆子大、眼高手低。为此,他提出了企业需要旅游人才的四个层面的需求:干事的人、成事的人、想事的人和谋事的人。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塑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学生是旅游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之一,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学宗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学院一贯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王春利副教授就此谈了自己多年教学的体验,并提请会议主持人给予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和向专家求教的机会,这个环节的设计,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一个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作为旅游管理系参会学生代表,2002级干勇超、李姗、郝鑫等同学就自己关心的旅游教育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认为,选修课应该更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上课的形式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授课的内容应增加一些人文知识,如地理,历史,民俗,宗教,文学艺术,饮食园林等,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专业课课程讲授应加强联系实际,比如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当前的旅游形势,热点问题,增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减少课程教授的重复,突出相关课程的联系,增加情景式教学;他们也希望能多开设旅游方面的讲座,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加强旅游实践,并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旅游报社、市场报、旅游学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旅游管理”杂志等媒体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宣传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也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最后,由工商管理学院张映红副院长作了总结发言,张院长再次感谢与会专家和媒体光临会议,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将此次研讨会的效果和影响不断延伸,她提出了设立“首都高校旅游管理研究与学科建设论坛”的倡议,以此建立长效机制,将论坛打造成为北京市高校旅游管理学科学术交流的一个强势品牌。此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