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刘想,16级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曾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安徽财经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第十二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三等奖。
今年在导师高闯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A类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发表论文《Corporate governan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enterprise value in China》。
有幸和校宣传部一块采访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刘想师哥,他一进门那休闲的穿着、平和的语气瞬间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感,使得接下来的访谈工作进展顺利。时间观念强、平易近人、朴实踏实是师哥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成功——厚积薄发
首先,刘想和我们分享了这篇文章的创作与发表。本次发表的论文,是工商学院学生在国际A类期刊发表的首篇第一作者SCI论文。该项研究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运用我国近年来重污染产业上市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的内在关系。其实早在研究生期间,刘想就对公司治理方面很感兴趣并做了相关研究。虽然研究生期间学的是会计,但他同时在公司治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篇论文就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挖掘。在提及核心期刊的发表时,刘想谦虚地说可能是自己的运气比较好,评委认为文章紧跟时代研究趋势,能够体现出一定水平和创新性,因此有幸被录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看到,为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刘想从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积累和实证调研。明确的学术目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充分的实践准备,都在为他的成功保驾护航。
科研——拒绝闭门造车
当提到如何写一篇好论文时,刘想告诉我们,如果是新入学的学生,还是应该以增广阅历为主。做学术、发论文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多找资料、论文进行阅读,利用好图书馆数据库这些学术资源,了解自己专业的历史脉络并且把握较为前沿的学术动向。当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时,你可能就会找到“感觉”,那么一篇好论文的思路也就随之而来了。他还特意提到,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多跟导师参加一些学术论坛或讲座,它们既可以帮助开阔眼界,又可能起到触动灵感的作用。他介绍道,“虽然那些学者、教授的讲座时间比较短,但他们会把自己的研究精华拿出来跟听者分享。在现场,你或许会被他们的学风和精神面貌所吸引,从而对学术生涯有所启发。”刘想还以选择读博为例,强调学术讲座的重要性。他坦言自己读博的念头正是来源于一场学术讲座。2015年还是硕士生的刘想,有幸聆听了高闯教授即他现任导师在“经济新常态与管理新趋势”论坛上的一场讲座。他毫不夸张地表示,“高老师的讲座,展示了什么是大家风范,什么是学术的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就在那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也是这个契机使得他下定决心继续在求学之路上走下去,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高老师的博士生。
生活——长存感恩
在谈到导师高闯时,刘想答道,帅是高老师的最大特点。高老师有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他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虽然年纪有点大,但让人感觉很年轻,很有朝气,也很与时俱进。他非常感激能从高老师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表示跟随高老师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看得出刘想和导师的关系很融洽,他认为自己入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学相长、师生相得。在交谈中,刘想多次提到“感恩”二字,他常说感谢导师的专业性指导,感谢学院的学术平台,也感谢曾经跨考专业而恶补知识的自己。从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到研究生的会计专业再到博士的企业管理专业,每一次知识的空缺都会让刘想产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向往,并以此为动力对理论知识进行研究、“补课”,并加以理解掌握。从刘想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他谦虚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好学的品格。
学长寄语
最后,刘想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感悟:“入首经,曾迷茫,前路彷徨。终有道,行稳致远,跬步千里。崇德尚能非泛论,经世济民见真章。莫踌躇,吾辈宜远航,向彼方。”在这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所有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你的努力与付出终究会以不同形式来回报你。有个清晰的目标、明确的方向,并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孜孜不倦地追求,相信结局不会太差。最后特别感谢刘想师哥为我们分享的文艺小诗,也祝愿刘想在未来的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文字编辑:孙倩靖,陈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