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学术新星工作坊】郭年顺解读打开民营企业创业“黑箱”: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

  6月23日中午,我院在启铸恭温楼D201会议室举办第六期“学术新星工作坊”学术交流分享会。郭年顺博士分享“打开民营企业创业‘黑箱’: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苏萍教授、李云鹏教授、青年教师王赐之、孙为政、梁晗、肖旭及学院全体2020级博士研究生参与此次午餐会。本次分享会由孙为政主持。

  郭年顺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引出此次分享的论文内容。 

  首先,郭年顺从民营企业创业的“常识性”解释和民营企业创业的“反常”现象出发,列举出许多知名企业的相关案例。他指出已有研究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外部激励和抽象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两个前提假设受到质疑。基于上述研究现状,郭年顺提出研究问题,即面对制度、政策和禀赋等方面的多重劣势,民营企业为什那么能够以“违反比较优势”的形式,迅速在各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中成功创业?由此引出研究的因变量“创业活动选择和创业路径”,以及研究的自变量“找回企业和工业层次的变量,理解民营企业创业过程的群体性特征”。

  其次,郭年顺基于资源能力学派,认为创业的本质是能力和机会的联结或匹配过程。能力和机会的来源、类型、以及联结过程直接决定了创业选择和路径。创业行动者和外部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会塑造能力和机会的来源、类型,以及联结过程。技术能力和市场机会同时具有工业和产品特定性,只能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有组织的投资过程,进而在持续的经济生产活动中内生出来。由此构建了“能力—机会联结”框架。

  接着,郭年顺通过“能力—机会联结”框架和中国工业史提出了结构型变量工业体系和行动者变量嵌入式创业者。他认为宏观工业历史和微观企业案例利用历史归纳法和多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更加合适。之后,郭年顺提出了工业体系演变和四种典型嵌入式创业类型,包括农民企业家和乡镇企业、科技实业家和民办科技企业、92派企业家和下海型企业,以及二次创业和特殊改制型企业。最后,郭年顺分享了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针对郭年顺的分享,现场的老师们分别作出点评,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孙为政指出研究通过二百多家企业的实际案例,从历史发展角度剖析了中国工业史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路径选择的机制。肖旭建议关注21世纪之后民营企业的一些变化,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梁晗认为该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李云鹏指出服务业的创业相比于工业对于资源的依赖更弱。王赐之认为这样的研究能够启示大家经济学的一些相关变量是如何来的,建议未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拓展。 

  至此,本次交流分享会圆满结束。“学术新星工作坊”是学院以午餐会形式定期举办的学术分享交流会,旨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打造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分享科研思路、进展与经验的学术空间。相信通过此次交流会上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让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对“民营企业创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