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晚,工商管理学院MBA金台论坛(八十六)期于云端成功举办。本期论坛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财务部会计名家(首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陆正飞教授为大家在线分享《企业为何走向过度负债?——公司治理视角的观察与思考》。论坛由工商管理学院企业可持续发展系副教授王凯主持。
论坛伊始,陆教授从最优负债的已有认识入手,深度分析了“什么是适当的负债水平”。他指出,从过往的国内外实践经验、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看,已经形成的一些基本认识是:企业具有目标负债率(或最优负债率),且目标负债率受企业特征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企业的目标负债率可能不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目标负债率也可能不同。判断企业负债率是否合理,不应简单看实际(账面)负债率,而应看实际负债率是否偏离目标负债率及其程度。陆教授对企业负债的抵税效应、成本(预期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水平(过去一段时间融资选择的积累)以及影响企业最优负债率的动态和静态因素等做出详细解释,帮助大家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最优负债。
随后,陆教授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杠杆水平折线图清晰地展示了近二十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变化。从总体加权平均计算上看(不包括金融行业),2001年—2010年是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率爬坡的十年,2011—2020是负债率基本保持稳定的十年;从行业上看,房地产等行业的负债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产权性质上看,中央企业因其特有的行业、规模和产权制度等属性,较其他类别企业而言有着更高的负债率。
进一步地,陆教授以国有企业(央企)和非国有企业(苏宁易购)为例,向大家讲解了企业走向过度负债的原因。他指出,对于央企而言,国资委对其进行业绩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其引导作用明显,评价指标和方式的设计需要动态优化。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走向过度负债,还有其他一些治理方面的原因,诸如:董事会的独立性,政策隐性担保等。对于非国有企业,债务危机发生的基本逻辑是:过度扩张,盲目投资;远离主业,不善经营;风险失控,现金断流。可见,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扩张和过度负债。所以,企业家(董事长等)对风险的态度、董事会中的“一言堂”问题、债权人治理的有效性等都是非国有企业值得关注的公司治理问题。
陆教授深入浅出的演讲赢得了在线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对企业走向过度负债的原因及其治理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受益匪浅。在交流讨论环节,陆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资本市场建设、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至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金台论坛(八十六)期圆满结束。